校园督导
关于建设关爱型校园的一点思考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0-05-10

关于建设关爱型校园的一点思考

 

关爱型校园建设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学生敬重生命、关爱他人、关心团队的人文素养。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育。胡锦涛同志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学科教学是高校道德文化建设的最重要渠道,“润物细无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应当成为建设关爱型校园的基础理念。

  帮助学生成才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关爱。高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教学是师生双边质疑与解惑,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爱学生表现在教学中就是顺应性情、鼓舞兴趣、激发创造。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精神既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表现。只有具备尊重和爱的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只有懂得尊重和爱的学生才可能塑造出能够传递爱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情境在今天的大学课堂中已不多见,缺乏有效知识或信息量小的教学往往会遭遇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抵制”,教师必须维护学生的话语权、参与权、评判权和交流权。许多高校推行挂牌选课”,一批优秀教师藉此脱颖而出,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明星。爱是相互的。当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知识的博大精深、教师的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他们就会把爱回赠给自己的老师。

  关爱型的师生关系也必然延伸到课堂之外,在非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将有力地支撑课堂教学。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教师需要与同事和学生针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交流。一些高校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一位学业导师专门负责几个学生的学习,这种方式为师生近距离交流提供了平台。在课外交流中,学业导师的每一个思维火花都可能被用心的学生体察和领悟到,不仅这些,学业导师的某些不成熟但并不缺少创见的思想是在教科书中找不到的,只有他的学生才有机会在和导师的形影不离中获得口耳相传的信息。这样的教与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充满关爱的校园是每一名教师和学生的家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都需要同时拥有两种品质,即以理性、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以积极、乐观、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而这种人生态度很大程度上受教于他的老师。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激增,青年教师成为本科教学的主要力量。他们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受到学生们的喜爱。高等学校在为年轻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必须意识到年轻教师正面临着成家与立业的双重压力。因此,学校不能忽视他们对住房等生活资料的迫切需求,学校及工会组织应更多在生活上关爱青年教师。根据爱的传递规律,感受到学校关爱的青年教师也会把爱奉献给自己的学生。如果这种爱是在教师从教初期就形成的,那么这种感情将会伴随他的整个教育生涯。青年教师是通过来认识自己的学术环境的,关爱型的学校不仅能够为他们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并且能够提供不断参与培训与深造的机会。学术道德只能建立在群体道德之上,除非在群体交往中得以释放,否则,个人潜力依旧是个人潜力。年轻教师的学术背景是纯净的,但是高校过度的科研量化可能导致他们沽名钓誉,态度浮躁,甚至为迅速脱颖而出剽窃他人成果、伪造实验数据、弄虚作假,使得一些本来很有前途的学术新星骤然陨落。为此,一些高校积极推行青师工程”,让年轻教师有更多外出参加会议、进修访学和举办学术讲座的机会,并放宽讲师等中级职称的科研标准,给年轻教师一个下来的时间。另外,关爱型的学校应当能够给教师提供一个自由学术的空间,从发展的角度培养年轻教师,不随便给人贴庸才优才的标签。信任和期望是最好的激励,同时也是对教师学术生命的真实关爱。

  组织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其成员的合作程度,“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大学的社团性质。大学作为教书育人、为社会提供智力成果的组织,每名教师和工作人员都是这一生产线的一个环节,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独立承担培养学生的全部工作。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与作坊中师授学承的生产方式不同,学生不是对某一位学者的简单复制”,他需要在众多学者的点拨中,发现自己未来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不是单纯一项学术活动所能囊括的,学生的有些生活内容,对于教师来讲是盲点,这就需要有另外一些成人来帮忙。这些成人也一定是懂得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且热爱学生的人,由他们来履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能。他们就是广大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是他们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定、有序、和谐的教学和科研秩序。所以,关爱型校园建设不能出现盲点,“体验爱传递爱的过程中一个也不能少。关爱学生人人有责,同时要在学生心中形成大教师的概念,教育学生不仅关爱传授知识的老师,还要关爱在身边时时刻刻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提供保障的每一位生活老师。(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